《人民日报社》:南京工程学院:以初心讲堂夯实思政实践课的育人使命

日期:2019-12-03 来源:



2019年11月,“我的国与我的家”演讲比赛在南京工程学院思政课的课堂上进行,这是刚刚入选学校“我最喜爱的好老师”的赵利群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调研身边的人与事,通过家庭成员对家庭生活变化的追溯,反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与此同时,另一位思政课教师许祥云任课的设计专业学生创作的“美好生活绘画作品展”正在学校的画廊紧张布展,该班班主任、第二班主任都接到了邀请函,将与学生一起为画展作品打分。

这些课程都是南京工程学院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为了真正使课程肩负起“德育”责任、“思政”使命,精心打造的“初心讲堂”。

思政课堂的“单一性”变得“多样化”

“初心讲堂”立足校内课堂、重视社会课堂、拓展网络课堂、发掘心灵课堂,将思政课教学改革与“三全育人”贯通,将知识传授、理论教育的过程深化为学生能力提升、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定的过程。据该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刘朝晖院长介绍,与传统的思政课相比,初心讲堂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模式。

比如,有的班级结合南京的革命历史, “用歌声记录初心”,举行“红色文艺作品展演”、;有的班级“用图片追忆初心”,举办“从老图片中追忆过往岁月,在大历史中追寻现代中国”为主题的近现代史知识演讲比赛;有的班级开展以“访红色经典,探历史古城”为主题的系列课程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雨花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具有历史特色的地点对学生进行情境化的思政教育,;有的班级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定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有的班级与社会组织合作,利用寻找99公益日筹款项目等资源,引导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在双休日深入偏远乡镇帮扶困境儿童;也有不少班级选择了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的社会调查,通过诸如“我的家庭发展史”这类社会调查,从小家发展看国家未来,引导学生感受民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

在“红色文艺作品展演”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在志愿服务中涵养美德

在调研中进行情境化思政教育

这些内容丰富的课程使得思政课堂的“单一性”变得“多样化”,其构建起的交互性、情境化、浸染式的课堂形式使师生们切身感受到,思政实践课的教学有了更为鲜活的形式和载体,在不知不觉中使青年学生树立了报效国家的信念、锤炼了奋斗成才的意志。赵利群老师在布置“抗战家书”的课程作业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模拟身份,换位思考,“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情感一下子变得很具体、很鲜活,爱国不是嘴上说说的,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周佳同学表示。

思政课的“独唱”变成了“合唱”

在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南京工程学院党委要求思政课教师和党员领导干部进课堂、进宿舍、进食堂,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实现思政工作与生活世界的视域融合,克服教育与师生生活体验的疏离。“初心讲堂”所构建起的思政实践课程体系,使学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加强了与大学生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比如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形式都由教师、联系班级的党员领导干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不仅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激发起来,并且促进了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共融共促的交互性,提高了管理者对大学生成长的“参与度”、提升了学生需求与管理目标的“契合度”,思政课的“独唱”也变成了“合唱”。初心讲堂上,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第二班主任身体力行、全员参与,学生全面响应,营造出了更为浓郁的“三全育人”的校园文化。


第二班主任积极参与班级主题教育活动

“实践证明,这种浸染式教育是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创新,有效提升了与传统教育模式实际效果的对比度,这也是学校做深做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育才和育德相统一的改革举措,我们要将这初心讲堂扎扎实实地办下去,将知识传授、理论教育的过程深化为学生能力提升、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定的过程,使思政课堂活起来、火起来,真正达到大学生初心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该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晓红表示。

相关链接:http://js.rmsznet.com/video/d147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