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专题】国际教育学院学子开展《侯马盟书》数字化解析与调研工作

日期:2022-07-03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6月下旬,国际教育学院的“应用新技术,解析古文字,献礼二十大”实践团队在山西省博物院、山西文庙、晋国博物馆等文博展览开展《侯马盟书》数字化解析与调研工作,与考古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以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插上翅膀,通过生动多样的形式让文物“说话”,开启了一场文博与科技的交流之旅。

《侯马盟书》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也因运笔娴熟流畅,字形活泼多变而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其数据采集、建立信息档案及数据库不仅能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不断更新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更是能够创新性地将《侯马盟书》更好地传承下去。实践团成员们积极调研学习山西省博物院和晋国博物馆在《侯马盟书》上应用的数字化设备与技术,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帮助游客熟悉数字化操作,在学习体验中领略博物馆的信息化发展。

在实地走访学习的同时,团队成员也向工作人员了解《侯马盟书》数字化解析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人员表示:“《侯马盟书》字体小如豆粒,不清晰,且字数众多不易展示。”为解决《侯马盟书》信息准确记录的问题,让文物信息完整地保存在数字世界里,实践团队运用智能技术,开发了一个侯马盟书智能识别平台。该平台应用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借助深层网络算法识别古文字,还能智能化评估字体相似度,有助于《侯马盟书》的大众化传播。目前,该平台已完成了前期的文物文本收集和基础框架搭建,下一步将进行文本和图片的数字化转化工作。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真切地感受到了《侯马盟书》数字化的价值与意义。团队负责人、软工(中外)211班刘天璐同学在实地调研后表示:“建立《侯马盟书》识别数字化平台,是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人工智能与考古学的交叉研究,是展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当代青年有责任也有义务讲好中国文物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